作者:換日線編輯部/換日線專欄第 53 屆金鐘獎在熱鬧中落幕──當中色彩繽紛的主體視覺,和首次將「裝置藝術」搬上舞台的設計,頗受觀眾好評;此外不同以往,本次典禮由女性為主的藝術家們設計主體視覺,也成為討論話題之一。這些亮眼的成績,是許多海內外台灣藝術家、設計師和專業工作者,在預算有限、時間緊迫之下,共同協作出的成果──總共 22 位年輕的藝術家,必須在兩個月之內,完成將近 60 部動畫,包括廣播、電視獎項入圍 10 秒動畫、舞台循環動畫與開場片頭等。《換日線》曾專訪報導、目前旅居英國的台灣動畫導演趙安玲,正是這場典禮的幕後推手之一:今年 7 月底,她受到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本屆金鐘獎形象與動畫總監曲家瑞邀約,暫別英國的工作,回台灣接下金鐘獎「視覺創意統籌/專案統籌」。她的任務,是要在兩個月內與 21 位藝術家及團隊合作,完成金鐘頒獎典禮的視覺動畫。趙安玲也和多位本次金鐘視覺設計團隊的旅外藝術家一樣:他們儘管在國外都已有穩定的工作和專案,仍義不容辭地為了這次典禮改變行程、推掉工作;在時間和預算皆有限下,接下這個一點也稱不上輕鬆的任務。為什麼?或者說「為什麼不」?「有機會的話,就這樣一直做下去,相信台灣的很多事情會慢慢改變、變得更好。」在台灣的工作甫完成不久,立即準備登機返回倫敦的趙安玲,說出團隊們的共同心聲。 他們看到了哪些問題,想要改變什麼?《換日線》在典禮結束的第一時間,專訪趙安玲和何理互動設計總監魏子菁、設計師劉是磐等多位金鐘視覺團隊成員,挖掘舞台幕後的故事:集結「女性創作者」,扭轉「由男性主導的金鐘獎」即便預算吃緊、時間緊迫,趙安玲與多位旅外藝術家們,為什麼仍義不容辭地推掉國外工作,接下任務,回台參與金鐘視覺設計團隊?「因為人情壓力啊!曲老師找的,想推也推不掉。」在台唸書時曾為曲家瑞學生的趙安玲,先是半開玩笑地如是回答。隨後正色説道,曲家瑞這次「以女性為主導」的號召,是她倍感認同的主因之一。「我想以女性創作者為主,做一次有別於以往由男性創作者主導的金鐘獎⋯⋯」擔任本屆金鐘獎形象與動畫總監的曲家瑞,曾在臉書貼文中強調,這次的團隊組成,她刻意找來實踐大學女性校友與在校生,共同完成這次典禮的設計。趙安玲說,這樣的組成「不為了強調女性主義,而是希望為向來較沈默的她們發聲,提供提供更大的創作舞台。」趙安玲十分認同這樣的作法。她說,其實這個想法在曲家瑞老師心中已經放了許久──因為有太多女性創作者一旦畢業、結婚、生小孩後,便在「社會期待」下停止繼續創作;也有部分優秀的女性創作者繼續走在創作路上,但相較於男性,她們的創作路往往倍顯「低調」。 而這個情況,並非台灣獨有。趙安玲舉自己的旅英經驗為例:即便歐洲的動畫領域中不乏極為出色的女性創作者,但她們卻習慣「隱藏自己」,不容易擔任領導者的角色。趙安玲認為,這可能因為社會上仍普遍認為男性「較有領導能力」,因此即使在設計、創作領域,領導者和意見領袖,仍繼續「世襲」傳給男性。「或許這不是刻意歧視,應該是文化習慣吧!不過這樣的風氣漸漸在改善,最近這兩、三年,我感覺有一股女性的趨勢在起來。」趙安玲相信,隨著有心人士持續推動、聚焦「女性設計」,將能逐漸平衡產業中相對「重男輕女」的傳統,於是當她一聽到曲老師的「召喚」,立刻決定響應。有趣的是,負責此次「舞台裝置藝術」的何理互動設計總監魏子菁,則是公司裡面唯一的女性。魏子菁解釋:「與動畫不同,裝置藝術多半需要工程背景,因此當公司招募人才時,即使對女性刻意招手,也少有人前來主動應徵。」──這(工程)可能是另一個更大的性別比例失衡場域。台灣設計環境:思維過於保守,阻礙創作自由另一方面,本次多由旅外專業工作者組成的金鐘團隊,也希望能透過在國外獲得的創作養分,「把世界帶回台灣」,進而改善國內的設計環境:「台灣的設計環境太惡劣了!」魏子菁與趙安玲異口同聲地説。舉例而言,多數業主的思維還是認為「付錢的最大」,經常不夠尊重專業,甚至到了最後一刻才「大改」設計內容。她們認為,這背後常常是因為世代間、台灣與國際間的「資訊落差」,業主們無法想像成品的面貌,以致於不敢輕易嘗試──這樣的過於保守,既是源於不夠自信,也是美學教育的缺乏。以這次金鐘獎典禮的任務來說,儘管最後仍成功呈現繽紛多彩的主視覺並受到好評,但過程中其實並非沒有遇到阻礙。例如在與主辦單位合作的過程中,她們深深感受到部分主事者「怕犯錯、不敢負責」的心態,總覺得一定要提早看到完整的成品、層層上報經過核可才會安心。「這樣的不安全感與不自信,大概也跟台灣資源相對少,因此不容許犯錯有關,」趙安玲推測。另外,魏子菁也提到,典禮過後,她在網路上看到網友討論:「金鐘獎什麼時候才會增設 YouTube/網路節目獎項?」趙安玲立刻附和:「對啊!現在很少人在看電視了吧。」但由於金鐘獎的主辦單位(文化部)為政府機關,在「金鐘只能頒給廣播和電視節目」上有著僵硬的限制,這也阻礙了許多創新的可能。 另一個團隊們想促成的改變,是設計風格上的多元與創新:趙安玲指出,台灣近年的設計主流,一向偏重甚至獨尊日系的「內斂幾何風」,但她認為應該可以更大膽嘗試不同做法:如同這次金鐘獎的視覺設計,即呈現「多元、細膩卻大膽」的活潑風格;相較於過去「經典黑金」、「簡單」的主體設計,或許更能鼓勵廣電領域的創作者,朝向更廣闊多元的方向邁進。她說,當初接到任務時,得知了視覺的「主軸」:必須以電視的 ColorBar(校正電視機色差的彩色條紋訊號)作為主視覺。但各方意見、資訊過多,始終難以統合。最後在與主辦單位及藝術家們不斷溝通、來回修改後,最終才在典禮上呈現多元而活潑的風格──這是台灣設計當中少有的嘗試。台灣藝術教育「重技術、輕風格」即便年輕藝術家亟欲在體制內尋求突破、不斷嘗試;但改變除了「由下往上」,若上面沒有「往下」的政策,可行嗎? 這個問題,可能得從台灣整體的藝術、設計教育面向來思考:趙安玲之所以對台灣設計有這麼多想法,或可歸因於她自台灣出發後,多年的英國求學與工作經驗。旅居英倫回望台灣,她發現:在台灣相對來說,很少人願意投入「藝術」產業,卻大都熱衷鑽研「技術」;此外台灣的教育環境並不鼓勵思考、也不推崇實驗性,凡事習慣以先進國家馬首是瞻,這也造成了產業常常「缺乏原創、做出落後於歐美 5、6 年東西」的狀況。她指出,自己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 RCA)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是「工具就只是工具、硬體就只是硬體,風格與概念才是會永遠流傳的東西。」就像電影一樣,注重特效技術的娛樂片往往過目即忘,有靈魂的電影才能雋永。 但對台灣的創作者們來說,什麼才是台灣的「靈魂」、「風格」與「特色」? 在魏子菁的定義裡,台灣不只有一個樣子,重要的是「我喜歡的東西是什麼?」從不斷的摸索與思考中,探究這個命題,是她致力的方向;而對趙安玲來說,所謂的「台灣元素」不只是具象的物體,如「夜市」、「玉山」、「101」與「宗教廟宇」等。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出國後再回頭看,台灣的輪廓才漸漸清晰──她認為真正能代表台灣的特色,是從具象的「物體」中跳脫出來,找出共同的「精神」根源。 舉例來說,亞洲人的敘事方式有一個很大的特色:「我們很講求背景淵源,說故事時相對強調『過去、現在與未來』,像普遍存在台灣民間信仰、價值觀中的講究因果、土地記憶、文化根源等等,都是台灣相對於西方世界的特色──它不一定要是很具象的東西,而是讓創作者有空間與能力思索(台灣的)本質、多方嘗試與實踐。」而若要培養台灣創作者「突破既有框架」的能力、自信與空間,必須從教育政策的制定;業界大膽的創新突破兩方面並行──這也是趙安玲與旅外藝術家團隊「希望做出不一樣金鐘」的初衷之一。「一直做下去,台灣會慢慢改變」從一次頗受好評的金鐘頒獎典禮背後,看得出這群年輕的創作者,試圖打破傳統、實現心中理想樣貌的努力。而他們要面臨的挑戰,除了資源分配的不足與不均、保守因循的官僚主義、設計環境的種種問題、台灣風格的摸索嘗試⋯⋯等之外,還有「用藝術達成世代溝通」的難解習題: 舉例而言,擔任此次金鐘獎舞台裝置藝術的設計師劉是磐說,他在家裡很難跟長輩解釋「裝置藝術」是什麼,因為他們就是看不懂;趙安玲則分享,即便自己這兩、三年做了很多同性議題的作品,卻從沒想過,保守的媽媽有一天也會被變性人的故事所感動。趙安玲如今能成為動畫導演,一路走來感觸良多。她說自己從小就是個「太會念書」的孩子,反而造成在社會期待、父母安排下,遲遲無法實現成為動畫師的夢想;直到大學畢業與成年之後,才有機會嘗試。「我們的教育獨尊『唸書』、對『藝術』則有著太多刻板印象,這樣單一的價值觀需要被翻轉。」 儘管想要改變的事情太多,重重挑戰仍在眼前。面對經年累月下的結構性限制,這群年輕的創作者仍然對台灣的未來有著樂觀的期待: 「(正因為有這麼多問題,)所以你就是一直做一直做,然後有一天長輩們、上位者們就會習慣、就會解讀了⋯⋯」趙安玲相信,時代在變,很多藝術跟觀念是老一輩人從未接觸過的;但只要透過實際展現的成果、形成潛移默化的「環境教育」,手握資源的人們仍會慢慢接受。「其實人們對於改變的恐懼,有時候大過於改變本身」,她這樣總結。「當下面的人努力改變,讓相對保守的上位者看到,哪怕只是讓人可以有更大的空間、致力創作就好了;台灣已經比很多地方自由多了。」趙安玲深信,目前台灣「不夠尊重創作」的情況,必然會隨年輕一輩的努力慢慢改善。 作為在台灣長大的孩子,年輕旅外設計師都對台灣抱著很大的期待。即便現時環境沒有設計大國理想、文化也相對保守,他們依舊樂觀地盼望著:只要一直做下去,有朝一日,台灣終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風格與特色,蛻變成獨當一面的文化/文創大國。※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 專訪「金鐘 53」視覺藝術幕後推手:重重挑戰存在已久,「但一直做下去,台灣必會慢慢改變」》,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關聯閱讀】 劇場人生 20 年,一位鬼才編導的「出走」──專訪蔡柏璋:我必須再去找,讓自己時時刻刻興奮著的事情 「帶著電音三太子巡迴 72 國」之後——專訪紀實攝影師吳建衡:繼續拒當「正常人」,製造更多「不可能」作者簡介: 什麼模樣的人有資格站出來分享自身的經驗?成功的定義其實很廣,不限於企業家、或權威學者,還有一些在各自領域默默發光的人, 他/她們也可以是廚師、設計師、運動員、工程師,或者遠渡重洋在異鄉工作的創業者,一起認識這些在你我身邊蟄伏的年輕朋友,讓麥克風交棒,《換》他/她們說說看。  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家提醒親子共餐好處多多。(示意照/翻攝自Pixabay)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陪孩子一起用餐好處多多!董氏基金會引用國外研究結果提醒,「親子共餐」對孩子身心發展具有正面幫助,研究顯示,只要每天至少一餐與家人共餐,可以減少孩子偏挑食的行為、有助於體重控制,與那些每月少於2至3次在家用餐的孩子相比,孩子的過重機會足足減少9倍之多。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回顧國外多項針對孩子飲食習慣的研究發現,親子共餐對孩子的飲食行為發展及體重控制具有重要影響。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主任許惠玉指出,其中一項研究就顯示,若每周至少3次與家人共餐,孩子可減少過重的風險12%、減少暴飲暴食行為35%、少吃到不健康食物的機會有20%,以及有24%的機會吃更健康的食物。親子共餐不但有助生理健康,研究也發現,亦有助於孩子情緒管理,減少反叛行為、喝酒、抽菸、毒品使用等成癮行為的發生,親子共餐頻率較高的家庭,孩子的人際關係、適應力、生長力、感性與決心等發展皆顯著提升;共餐頻率少則可能提升孩子產生憂鬱、焦慮情形。許惠玉說,董氏食品營養中心2015年、2017年曾分別針對國內近2萬名家長進行「兒童生活及飲食習慣調查」,也發現有共食早餐習慣的家庭,孩子偏挑食發生率較未共食家庭少7%。但警訊是,調查同時發現台灣整體親子共餐的比例降低了,每周與孩子共食4次以上早餐者,從53.5%下降至49.3%。許惠玉強調,儘管可能因為台灣雙薪家庭多,家長工作忙碌,加上孩子晚睡晚起,導致沒時間在家用早餐,且親自備餐較耗時,但仍提醒家長,餐桌上一起用餐的時刻應是家中最寶貴的時間,透過親子共餐的時間與孩子交心,除了讓孩子吃得較健康之外,也能為孩子帶來安全感、親密感、歸屬感與幸福感。照片來源:翻攝自Pixabay【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工商時報【彭?琳╱台北報導】基隆市昨(18)日與Google合作,設立全台第一座「教育創新研發實驗中心」,未來Google和台師大將派員駐點,並設置虛擬攝影棚、開發智慧教育學習課程等,基隆市長林右昌希望藉由這項合作,讓基隆成為台灣智慧教育發展的先驅基地。林右昌與Google華人講師培訓中心代表林心如等人,昨日共同宣布成立全台首座教育創新研發實驗中心。林右昌指出,希望本中心成為基隆市的智慧教育發展基地,也樂於把經驗分享給其他縣市,成為台灣推動智慧教育的首腦。林心如則指出,未來Google將派人駐點,與基隆市教育處合作研發智慧教育課程,並採用Google研發的教育應用成果。基隆市教育處長陳素芬指出,過去幾年來基隆已經導入Google for Education等相關創新科技,參與教學和師資培訓。基隆市也已經達成「班班數位化」與「校校智慧創客教室」的目標。陳素芬說,「教育創新研發實驗中心」開幕啟用後,將邀請Google for Education及其他科技大廠入駐,希望引進中央亞洲.矽谷計畫的資源,和基隆市教師攜手進行各領域課程的開發與設計,也會在該中心辦理各項親子體驗活動,邀請家長參與開創孩子的智慧教育。過去3年來,基隆市推動班班數位化的工作,完成率已經達到100%,全市56所國中小學,每班教室都設置教學用電腦和55吋以上液晶螢幕和無線投影設備,也都可以使用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裝置,直接投影到液晶顯示器上教學。而基隆市對外網路寬頻提升至4Gbps,讓學習結合雲端資源,頻寬更寬廣不受限制。另「校校有智慧創客教室」106年先在21校試行,翻轉教師教學,透過設備的使用,連結思考與學習,讓學生人人有機會操作、接觸並發揮創意。例如基隆信義國小教導小朋友運用程式設計來控制自走車,也訓練小朋友運用智慧教具,自己動手做來學習物理學上摩擦力的原理等。預計在今年底,基隆市56間國中小學都會完成智慧創客教室的建置。「創新研發實驗中心」成立後,基隆市盼尋求亞洲.矽谷計畫協助,打造成台灣智慧教育的示範城市,作為台灣推動智慧教育的首腦。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早安健康/張承宇報導】重聽、耳鳴問題不但容易造成溝通上的障礙,甚至有患者可能因為耳鳴而失眠,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日本耳鼻喉科醫師推薦,透過天然食材來預防改善重聽耳鳴問題,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還能輕鬆將健康吃下肚! 從食物攝取營養素,可望達到預防改善耳鳴的效果 重聽、耳鳴等問題困擾著許多人,但其實有相當簡單又令人愉快的改善方式─食療。透過飲食攝取食材中豐富的營養素,就可能達到預防改善重聽耳鳴的效果。日本北西耳鼻咽喉科院長北西剛認為,攝取以下營養素有助於預防改善重聽、耳鳴問題: 卵磷脂 大豆、豆製品、蛋黃中的卵磷脂是相當重要的營養素,是人體生成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Acetylcholine)」不可或缺的物質,足量攝取,能夠幫助聲音順利透過耳朵傳達到腦部。 維生素B群 同時攝取多種B群中的維生素,具有提高健康效果的互補作用,其中維生素B12,也是針對神經系統疾病藥物中的常見成分,有助鎮靜興奮的神經,也能促進耳部血流。日本抗老專業醫師山下真理子也表示,B群中的B12可以幫助促進末梢神經代謝,防止耳朵老化、減少耳疾的發生。加拿大自然療法醫師Ashley Kowalski也指出,維生素B1對神經系統、特別是內耳的穩定有重要作用,足量攝取可望幫助減輕耳鳴問題。 其他 鎂、L-肉鹼、牛磺酸等營養素,能幫助活化內耳細胞中的粒線體,對年紀增長造成的重聽特別有幫助。日本東京大學醫學部附屬醫院資訊也指出,與粒線體相關的細胞死亡,可能會誘發老年性失聰,因此透過攝取營養素維持粒線體健康相當重要。 這些美味料理可望幫助預防改善重聽、耳鳴問題 北西剛及日本料理研究家結城壽美江,共同推薦了幾道簡單又美味的食譜,透過食材豐富的營養素,幫助遠離重聽、耳鳴的困擾,同時還能享受美食: 豬肉豆腐苦瓜雜炒 熱量:約238kcal,鹽分:約0.7g。(每一人份) 材料(2人份) 苦瓜1/2條。 豬肉片80g。 板豆腐200g。 雞蛋1顆。 調味料 沙拉油適量。 柴魚片適量。 昆布高湯粉1/2小茶匙。 雞粉1/2小茶匙。 砂糖、鹽、胡椒少許。 水2大茶匙。 做法 豆苗金針菇牛肉捲 熱量:441kcal,鹽分0.7g。(每一人份) 材料(2人份) 牛肉火鍋片180g。 豆苗350g。 金針菇50g。(約1/4包) 鹽、酒少許。 蘿蔔泥、和風醬(柚子醋)適量。 做法 香蕉巧克力冰淇淋 熱量:82kal,鹽分:0.0g。(每一人份) 材料 香蕉1條。 蜂蜜2小茶匙。 可可粉1大茶匙。 豆乳2大茶匙。 堅果適量。 做法 【延伸閱讀】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開新聞中心Thomas綜合報導 圖╱Getty Images╱美巡賽提供】總獎金高達九百五十萬美元的美巡韓國戰THE CJ CUP @ Nine Bridges(希杰盃)星期天在濟洲島The Club at Nine Bridges(九橋俱樂部)完成最終回合。美國選手Brooks Koepka(布魯克斯•柯普卡)今天領先四桿出發,交出低標八桿的六十四桿,最後就以四桿勝差,高舉希杰冠軍盃,榮登世界第一。帶著四桿優勢進入決賽回合的柯普卡今天在前四洞陷入掙扎,在第二跟第四吞下兩個柏忌,美巡賽年度最佳球員在第三、第五跟第六洞,抓下三隻小鳥,前九交出三十五桿。轉場後,柯普卡火力全開,九洞間射下一鷹、五鳥,最終交出低標八桿的六十四桿,以低於標準二十一桿的兩百六十七桿,贏得新賽季的首勝,並一舉登上世界第一。「今年的一切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揮了作用。所以,我並沒有想到要改變什麼,」柯普卡說:「我不斷的努力修正一些細節。現在我非常的興奮,你不知道,我簡直等不及馬上回到場上繼續的比賽。」美國選手Gary Woodland(蓋瑞•伍德蘭)在前九洞就已經進帳六鳥,後九又有五鳥進帳,可惜兩個柏忌,最後只交出低標九桿的六十三桿,以四天低標十七桿的兩百七十一桿,排名居亞。德州選手Ryan Palmer(萊恩•帕瑪)前九只進帳三鳥,後九洞成績卡驚人,在第十二跟第十八洞間連下七城,宛如進入無人之地,交出六十二桿佳績後,以低於標準十五桿的成績兩百七十三桿,與周末兩天都是六十五桿的西班牙選手Rafa Cabrera-Bello(拉斐爾•卡布瑞拉-貝羅),並列在第三名,澳洲名將Jason Day(傑森•戴伊)、美國選手Scott Piercy(史考特•皮爾希),兩人同以低標十二桿的兩百七十六桿,並居在第五名。台灣選手潘政琮今天打出六十六桿,以低標七桿的兩百八十一桿,並列在二十三名。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進入秋冬季節,輪狀病毒正在發威;臨床上,有不少嬰幼兒因感染輪狀病毒,出現急性腸胃炎,不停嘔吐且無法正常進食;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洪瑋勵指出,輪狀病毒是糞口路徑傳播,經由接觸到病童的手,或是病童接觸過的物體表面、經由呼吸路徑等傳染。感染輪狀病毒 水瀉症狀甚至長達3週根據衛福部病毒性腸胃炎資料顯示,幾乎每個已開發國家中,5歲以下的兒童都曾感染過輪狀病毒;洪瑋勵醫師表示,感染輪狀病毒的患者,會出現發燒、嘔吐等症狀,約2至3天候就演變拉肚子水瀉,且稀水症狀可長達5天,甚至3週,一般來說,大部分的人能完全恢復。嚴重脫水抽搐恐危及生命 應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洪瑋勵醫師進一步說明,但對於嬰幼兒,因腹瀉容易造成體液流失,出現脫水及電解質不平衡,嚴重不僅會抽搐,甚至危及生命,通常又以出生六個月到兩歲的小孩,或有免疫缺陷的小孩,症狀最為嚴重,但目前治療上,並無特效藥可醫治,僅能仰賴多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舒緩。預防感染輪狀病毒 餵哺母奶+接種疫苗根據疾管署資料顯示,6歲以前幼童,有98%遭感染,5歲以下2人中有1人因感染輪狀病毒而就醫,住院率約為2%;洪瑋勵醫師呼籲,預防勝於治療,除了帶孩子接種疫苗外,平時照顧上也應做好良好的衛生習慣,另外也可讓新生兒餵哺母奶,能有效提高嬰幼兒的免疫力。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黃齊元/商周.com專欄作家我參加一個研討會,大家談到「服務業」的「利基市場」。台灣是一個利基市場,小而美,有獨特的客戶群。在今天環境下,利基市場對台商而言,並不全然是好事。製造業走利基是正確的,台灣有很多小型「隱形冠軍」企業,他們處於價值鏈中間環節,扮演關鍵角色,重點是他們面向全球,並不以台灣為主要市場。利基產品可以遍布全球,但利基服務不行。「利基市場」並非靠價格競爭,強調價值,但會面臨強大競爭。台灣企業今天需走出去,跨入全世界市場,不管是發達國家或新興國家,都屬於「大市場」,包括美國、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台灣如果要以過去台灣「小市場」的經驗來經營這些市場,毫無勝算。未來台灣要外銷的是「服務」,不只是產品。光是把產品賣到中國和印度就很有挑戰了,更何況是服務。台灣未來,究竟應該「走出去」還是「引進來」?過去30年,台灣人才、技術、資金外流,現在中美貿易大戰,似乎是一個反轉的契機,政府希望中國台商回流能在台生根。但我覺得探討如何「走出去」更為重要。道理很簡單,目前在中國的台灣人有2百萬人,其中台商數十萬人,就算1百萬人好了,請問把這些人請回家鄉並要求他們投資台灣,相對協助其它2,100萬人走出去並轉型,何者值得花更多的精力?台灣想要「引進來」,一定要先解決「5缺」問題,但除非政府修改政策,確保電力充足,否則很難說服企業。外資亦然,最近臉書即因電力和土地因素,改選新加坡設立資料中心。台灣未來的挑戰在於「走出去」,大多數人不知道要去哪裡?做什麼?以及用什麼樣的型式?我們可用系統性方式,來思考這個問題:第一、去哪裡布局。若以容易程度排序,包括東南亞、美國、歐洲、印度。第二、去做什麼事情。潛在選項包括:生產製造基地、拓展當地市場、成立研發團隊、區域管理協調。第三、以何型式。一般來說,大概有以下可能:獨資、合資、技術合作或移轉、被他人併購。根據以上不同組合,我們會發現執行起來困難重重,不論選項是合資去印度設立工廠,或獨資去越南開發市場等。台商從中國回流,結論不一定是留在台灣。如果我們預先設定前提台灣,可能永遠走不出去。台商國際化會經歷3個跨越:第一是「跨地域」;第二是「跨領域」,比如從機械製造改賣化妝品;第三是「跨功能」。過去的角色是生產,講求成本降低,未來可能要變成電商行銷,強調價值創造。光一個轉型就很困難了,更何況2、3個同時進行,所以一定要找夥伴。過去台灣以生產為主,強調「製造服務化」,即透過服務來增加產品價值,台積電很重視這個思維。但未來當我們跨入「大市場」時,可能要轉型「服務製造化」,也就是將服務流程標準化,形成像麥當勞一樣的運作方式、快速複製。以往台灣服務業,過分集中於「勞力」,也就是由特定提供特殊精緻的勞務服務,例如大師級烹飪料理,但未來必須走上「腦力」服務模式,設計出一套服務標準流程,讓服務普及化,使更多人可以提供服務、享受服務。未來在海外提供服務,恐怕無法再慢工出細活。一開始或許是精品店型態,但經過一段時間,必須發展出能快速展店的商業模式,經營者需調整自己的角色為訓練者,不再事必躬親,否則永遠長不大。在「知識服務業」領域,智慧化的進程可能比勞力服務會更為快速。任何以「師」為名的行業,例如教師、律師、會計師、醫師,現都已有AI專業機器人,可大量取代傳統人力,不但節省時間和成本,而且不會出錯。總而言之,台灣傳統「低端製造」模式,正在朝「高端製造」轉型。未來更重要的是朝服務業轉型,而且必須趕緊從「傳統服務」提升到「智慧服務」。台灣電商龍頭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最近表示,東南亞市場近2年來,已成為中國網路巨頭的代理人戰爭,台灣若直接與巨人硬碰硬,可說是「毫無勝算」。台灣應善用自己的地緣特性以及國際連結,把全世界的優質商品串接起來,並定位為「服務的利基型電商」出發,才有望在競爭激烈的東南亞市場中勝出。詹董的觀察非常正確,台商去東南亞,不僅面臨廣大市場挑戰,還須承受金融資本壓力,而且大部分來自中國。換言之,即使是南向布局,也無法避開中國的競爭。台灣企業的口袋沒有別人深,只能改走「利基市場」路線。東南亞和中國,何者比較可能認同台灣的「利基」價值?東南亞就像中國20年前,經濟剛要起飛。但中國今天已發展到一個水平,民眾消費從「需要」走向「想要」,很多台灣「軟實力」高端服務正好是消費者所想要的。我相信東南亞是很好的產品市場,但中國卻是更好的服務天堂,正要把傳統人的服務價值提昇為完美的消費者體驗。周末看了電影「一個巨星的誕生」,其實說的是2個巨星的故事,一個崛起、一個殞落,很像台灣,我們正在轉折點。Is Taiwan a rising star? or a falling star?做出你的選擇,make Taiwan reborn again。 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資本市場裡,只有有錢人才能耍任性!散戶被套牢,最忌諱一種心態※本文由商業周刊網站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更多論壇文章 當中日兩國和解的大風吹起 台灣呢? 准了「以核養綠」公投補件 向三位法官致敬 蔡總統又從工具箱裡掏出了台獨道具 姚文智爛還是民進黨差? 國瑜舞劍 意在「主席」 ______________【Yahoo論壇】係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文章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 >>> 投稿去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鐵局長鹿潔身稍早舉行二次記者會說明。(圖/翻攝畫面)台鐵普悠瑪列車下午在宜蘭縣冬山至蘇新間東正線發生出軌事故,警消人員也立即趕到現場救援。據了解,該列車全部旅客366人,傷亡共計193人,其中22人死亡;171人受傷、其中10人目前仍重傷搶救中。另外,其中37人送羅東聖母醫院治療、75人送羅東,共計29班次、1萬多名旅客受到影響。而針對此次事故,台鐵也在21點10分舉行二次記者會說明,由台鐵局長鹿潔身、交通次長王國材對外說明。台鐵局長鹿潔身表示,目前現場已全部將傷者救出,後續會由大型機具進入,把列車吊起,初步研判,列車沒有破損也沒有乘客被甩出去。明天早上首班列車會搶先由單向通車。至於事故初步原因,或交由交通部鐵道局進行調查,後續會藉由ATP紀錄器以及車頭行車紀錄器,查看全程駕駛的行為,而該紀錄器類似於飛機的黑盒子。▲ 目前普悠瑪列車翻覆原因,還需藉由ATP紀錄器調查結果出爐。(圖/翻攝畫面)另外,該名尤姓司機已擔任5年駕駛員,目前正在羅東聖母醫院治療中。而台鐵局長鹿潔身也強調,後續會檢討座位安全帶、普悠瑪列車可慮降速等問題。並請外部專家介入,以協助調查事故原因,針對死亡旅客每名也會補助530萬 元,受傷乘客醫藥費,台鐵局也都會全額負擔。此外,台鐵晚間也表示,明天5:38首班604列車莒光號正常行駛,恢復單線雙向行駛,另外,太魯閣402號車次、普悠瑪408號車次等皆恢復通車。▲此次普悠瑪翻覆意外,目前還有10名重傷旅客正搶救中。(圖/翻攝畫面)行政院交通部政次王國材也表示,目前均全力支援調度應變,國軍也已加入行列,10名重傷旅客會持續搶救,而花蓮客運、首都客運、立榮航空均有加開班次,海運則是視情況應變。行政院新聞稿政院全力協調相關部會救災 賴揆預計22:30抵達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針對今(21)日台鐵普悠瑪6432次列車出軌事故,行政院發言人Kolas Yotaka表示,交通部於今日18:00成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行政院秘書長卓榮泰、政務委員吳澤成及內政部長徐國勇於20:10起陸續抵達應變中心,聽取內政部消防署簡報,行政院也於第一時間協調內政部、國防部、交通部、台灣鐵路局、衛福部及法務部等部會全力投入救災工作。賴院長從該事故發生後,一路協調指揮,並預計於22時30分抵達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坐鎮。Kolas發言人指出,今天16:55事故發生後,17:00台鐵局成立一級應變心;18:00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成立,由交通部祁文中次長指揮。此外,事故發生後,也已在宜蘭成立前進指揮所,由交通部吳宏謀部長坐鎮指揮。總統府新聞稿 對於今(21)日台鐵列車翻覆意外造成重大傷亡,總統對此表示哀痛,並向罹難者家屬表達致哀與慰問之意,也盼受傷的旅客能儘速恢復健康,早日康復。總統並於晚間七點半與行政院賴清德院長通話,並表達三點指示:一、針對事故現場盡全力搶救,確認每一位乘客都已被救出,無論傷亡情形都掌握,並請衛福部動員醫療能量協助救治傷患。二、關於事故實際原因,檢調單位儘速釐清後向外界說明,避免無謂揣測引發輿論誤會。三、針對鐵路運輸中斷,後續東部地區交通疏運問題請行政院儘速協調應變方案,確保東部地區民眾交通影響降到最低。總統也指示國軍配合現場救援需求,尤其若有需要大型機具吊運的支援等,提供相關的必要協助。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醒報記者李牧權台北報導】來自台灣、美國、香港三地的華人基督徒新媒體學者將聚首於20日(六)在台舉辦的新媒體宣教神學研討會,探討新媒體時代與神學教育的應用。隨著新媒體與數位科技日漸主導社會發展,基督教必須再思科技互聯時代基督思想與新媒體的相對位置,並認識自身在這股浪潮下的自身神學使命,以確立次世代宣教和教會建造的航向。中華基督徒新媒體協會將聯同中華福音神學院、台灣醒報、新生命小組教會等共同舉辦「新媒體宣教神學研討會」,題目為「科技互聯時代的使徒性實踐」,期盼從公共神學、社會學、與牧會實務經驗等方向,集思廣益,再思科技互聯時代中基督思想與新媒體的相對位置,凸顯「新媒體宣教」的價值與意義。「這是華人教會界第一次研究新媒體在聖經、神學與宣教上的依據與應用,並反思在教會牧養現場的實踐。」中華基督徒新媒體協會理事長林意玲受訪時表示,希望透過這次研討會為未來的神學應用、傳播教育定調。她期許,活動能吸引更多神學與傳播教育工作者,同來分享激盪,加強培養新媒體人才投入科技互聯時代的傳播者。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普世佳音新媒體傳播機構的執行主任安平牧師(題目:道成虛擬就是道成肉身-新媒體宣教)、來自香港時代論壇的社長任志強博士(題目:福音、社會、與媒體生態革命)、台灣新生命小組教會主任牧師顧其芸(題目:建造翻轉時代的新媒體教會),以及台灣新媒體宣教學院企劃主任邱慕天(題目:信息科技:先知、君王與牧者)分享四個專題。下午將由中華福音神學院院長蔡麗貞主持「新媒體宣教與牧養—來自現場的呼聲」座談會,與三間正積極推動新媒體牧養的教會主任牧師:新生命小組教會顧其芸牧師、淡江教會莊育銘牧師、iM行動教會松慕強牧師,透過他們的第一手經驗,進行神學與教牧上的反思與分享。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時報【趙靜瑜╱台北報導】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充滿豐富性與多樣性,律動、和聲與即興特別動人,國家文藝獎得主金希文以賽德克族的音樂做為創作基底,為國家交響樂團量身打造《鼓動的山巒》,其中有八分鐘長的第三樂章《跳舞歌(uyas mgeli)》基底素材來自賽德克族,率真,熱情,充滿活力,這首樂曲將在NSO國家交響樂團美巡中演出。金希文表示,原住民的音樂變化中帶有穩定的節奏,他在轉換成交響樂團的過程中以賽德克族本身的〈跳舞歌〉加上自己創作的旋律互相交替出現,用大量打擊樂描繪著舞者在風中起舞,一躍而上樹梢,一掠而過藍天的情景。金希文說,希望整首樂曲依舊可以呈現原住民音樂特色,節奏乾淨;但又得兼顧藝術層次,在細節上加以琢磨,希望樂迷可以感受到活在當下的力量。音樂總監呂紹嘉表示,國家交響樂團出國演出的時候,觀眾席經常會出現一種驚嘆的表情,「很多外國樂迷不認識台灣,但卻從我們的音樂中聽見了台灣,這是我們的成果,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呂紹嘉說,身為古典音樂社會一分子,「我們帶出去的曲目內涵有台灣的社會傳統,融合東西各種不同風格,再傳達出去,這也是我們在以西方為主體的古典音樂中可以貢獻的能量。」這次受邀與國家交響樂團巡演的我國知名小提琴家柴賽銀獎得主曾宇謙表示,八年前第一次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自己才16歲,總是學習到很多,今年美巡將與樂團合作的巴伯《小提琴協奏曲》是一首美國作曲家作品,「我希望可以透過這首樂曲與美國當地樂迷交流,展現巡演的意義。」


jovhfdoz15237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